搜尋

「八小時睡覺論」錯了?專家直言:睡覺做到這3點就夠了!

四月 11, 2025

追蹤我們的threads ! 歡樂不迷路

Post by @i_lovememe520
View on Threads

 

「八小時睡覺論」錯了?醫生建議:過了65歲,睡覺盡量做到這幾點 「一天一定要睡夠八小時」,這句廣為流傳的話,幾乎成了人們衡量健康睡眠的標準。然而,對于超過65歲的老年人來說,這個標準可能并不適用。

在醫院工作多年,我見過太多老年人為了「湊夠八小時」而逼自己上床,結果反而睡得更焦慮、更淺,精神狀態甚至比睡得少的時候還差。

這種現象在老年人群體中非常普遍,而背后的原因,其實和年齡有關,更和睡眠品質和方式有關。

睡夠不如睡好,別再強迫自己「補覺式」賴床 很多老年人早上五六點就醒了,但總覺得「八小時還沒到」,于是強迫自己躺在床上,閉著眼睛翻來覆去。

你以為這是在休息,其實大腦早就清醒了,這種強行「賴床」反而會打亂生物鐘,讓接下來一整天都沒精神。

有一位患者,曾長期堅持早睡晚起,每天都要「保證」睡足八小時,結果幾個月下來,反而變得容易頭昏,注意力也下降,情緒開始低落。醫生通過睡眠監測發現,他每天凌晨三四點進入淺睡眠后就難以再入深睡,再往后那三小時其實都在「假性睡眠」里徘徊,大腦非但沒有恢復,反而更疲勞。

其實,老年人的睡眠結構本身就會發生變化,深睡眠比例下降,入睡時間提前、醒得早,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。

與其糾結「到底有沒有睡滿八小時」,不如把關注點放在「有沒有睡得舒服、有沒有醒來清爽」上。

午睡別超過30分鐘

老年人白天容易犯困,午睡成了很多人的習慣,但午睡時間過長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
有位患者因為午睡時間過長,白天醒來時反而感到頭昏腦漲,晚上精神得像貓一樣,折騰到凌晨一兩點還睡不著,結果心率亂了,血壓也控制不好。

科學研究發現,午睡時間過長,會影響夜間睡眠品質,尤其是超過60分鐘的深度午睡,會擾亂身體的晝夜節律,讓褪黑素分泌紊亂,最終導致晚上入睡困難,甚至引發慢性失眠。而短暫的、控制在20到30分鐘以內的午睡,反而能提高白天的精力,有助于記憶力、注意力和情緒的改善。 所以,對65歲以上的人來說,午睡不是越長越好,關鍵是「打個盹」就行。坐在椅子上閉眼養神也算,甚至不用非得躺床上。有時候哪怕是十幾分鐘的大腦放松,也能起到調節神經、緩解疲勞的作用。

晚上別太早躺床

很多老年人一到晚上七八點就困,吃完飯沒多久就鉆進被窩,想著早點睡早點養生。可偏偏過早上床,往往導致入睡變得困難,睡著又容易醒,到了凌晨兩三點就清醒了,再也睡不著。 有一位患者,每天晚上八點準時睡覺,但經常凌晨醒來之后就在床上輾轉反側,甚至懷疑自己患了失眠癥。

後來醫生建議他將上床時間推遲到九點半到十點,剛開始不太適應,但幾周后睡眠品質大大改善,晚上能一覺到天亮。

過早躺床,反而容易制造「假性失眠」的困擾,因為床不再只是睡覺的地方,而成了「等待睡意」的場所,容易引發焦慮,形成惡性循環。而研究也發現,適當延后上床時間、等待自然困意出現,再上床入睡,可以提高睡眠效率,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。

清晨光照充足

很多老年人一早起來就宅在家里,不出門、不開窗,一整天昏昏沉沉,結果到了晚上精神頭兒又起來了。

這種作息混亂的背后,其實是身體的生物鐘被打亂了,要知道,早晨的陽光,是身體最天然的「生物鐘調節器」。 有位老年癡呆早期患者,在護理中被安排了規律的晨間日照和戶外散步,半年后,不僅睡眠明顯改善,夜間醒來的頻率減少,連白天的精神狀態也比之前好了不少。

醫生解釋說,陽光中的藍光波段能夠刺激視網膜,促進褪黑素的自然分泌,幫助身體識別「白天」和「夜晚」,從而形成穩定的晝夜節律。

研究也指出,每天早晨接受自然光照30分鐘以上的人,晚上的褪黑素分泌更規律,入睡時間更自然,睡眠深度也更高。 所以,我一向建議老人們,早上哪怕只是在陽台上站一站、曬曬太陽,也比關著窗簾窩在沙發上強太多,陽光就是你睡覺最天然、最溫和的調節器。

你或你的家人有沒有因為睡眠問題而煩惱?有沒有嘗試過上述方法來改善睡眠?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點,你還有哪些改善睡眠的小妙招?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!

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👉https://lihi3.cc/c5H8h

(82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