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
兄弟姐妹中,最「命苦」的通常是老幾?太准了,90%的家庭都一樣

六月 20, 2024

最近,有個朋友跟我抱怨,說她一個組的同事小張總是和她搶功勞。

「我們同時進的公司,彼此關係非常好,私底下也算是朋友。

結果上次開會彙報項目,我講了自己的方案,她一直打壓我的點子,去襯托她的主意有多好。」「不僅如此,她有時候私下也非常強勢,什麼都要爭。

有一次,我們幾個人去吃飯,她非要去一家日式餐廳,我並不是很想去。

她和我爭了很久,最後我還是妥協了。

真想不通,她為什麼是這樣一個人?」

 

看著朋友困惑的眼神,我突然好奇地問了下:「她家裡有其他兄弟姐妹嗎?」

「之前聽她說有一個姐姐,還有一個弟弟,不過她經常在我面前抱怨她兄弟姐妹的不好。
」朋友說道。

聽到這裡,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:

朋友的同事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,什麼都要去爭,這其實和她在原生家庭中的狀況有密切關係,這樣的人,表面上看著強勢,其實心中飽含難言之苦。

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
在某乎上曾看到過一個熱門討論,關於「兄弟姐妹中,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幾?」。

其實,對於這個問題,心理學上的觀點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。

情感上的忽視

很多多子女家庭的父母,會有這樣的體驗。

還沒有孩子的時候,對孩子的到來充滿期待,經常幻想著養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體驗,會運用手頭各種資源進行準備工作,迎接新生命,整個人是興奮中帶著一絲忐忑。

那麼,到了第二個孩子呢?

雖然父母也會做足準備,但顯然不會有對第一個孩子那麼大的期待感了。
第二個孩子往往不會受到那麼多的關注,相較於第一個孩子,父母對第二個孩子很容易出現情感忽視(Emotional Neglect)。

即孩子在關係中,沒有得到對方應有的情感支持、關注和回應。

比如,當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生氣的時候,父母沒有給予安慰,任由孩子在那裡哭鬧,直到孩子哭累了為止;當孩子想讓父母陪自己玩一會兒的時候,父母卻專註自己的工作或者沉迷手機,沒有回應到孩子的需求。

久而久之,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會覺得自己的家人不夠關心自己,自己們的情感體驗不受重視,引發一系列情緒、性格方面的問題。

美國心理學家簡·尼爾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總結出了「情感忽視」對孩子的成長的深遠的影響,包括三個方面:

情感調節困難:父母對孩子情緒回應不及時,缺乏情感上的指導,孩子將很難合理的表達、管理自己的情緒,長大後會出現情感調節困難的問題。

人際關係敏感:由於在家受到的關注度不夠,這類小孩會缺乏安全感。

為了獲得父母更多關注,他們會開始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,去討好父母。

為了獲得父母更多關注,他們會開始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,去討好父母。

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,也會過度關注別人的情緒,變得小心翼翼,生怕做錯事。

自尊心低下:這類孩子在一個不受重視的環境中長大,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優秀,所以才被忽視。
有的人在這種低自尊的情況下,便會努力去證明自己。

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,小張作為家裡的第二個孩子,可能長期處於不受父母重視關注的環境中,形成了較低的自尊感。

於是小張便努力想向別人證明:自己是很優秀的!自己是值得被更多人關注到的!

久而久之,這種行為習慣、心態也帶到了工作中、與朋友的交往中,變得過分爭強好勝。
甚至有時候會通過打壓別人、批評別人,來獲得自信,從而證明自己。

親子依戀程度的差異

根據約翰·鮑爾比(John Bowlby)和瑪麗·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的依戀理論,穩定的早期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情感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。

第一個孩子,通常會在父母身上建立起穩定的依戀模式。
而第二個孩子則可能在父母已經被第一個孩子「佔據」的情況下,難以建立同等深度的依戀聯繫。

不過這個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爭議,有的人認為,不管是先出生的還是后出生的,父母給予的愛都是一樣的,而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程度也是一樣的,不存在多與少的問題。

譬如,在有些家庭中,父母對更小的孩子投入更多,關係也更親密。

阿德勒的出生順序理論

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(Alfred Adler)是人格心理學的代表之一,他最早提出了出生順序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。

具體的影響為:

長子:通常在獨享父母關注的時期形成較強的責任感和領導力。

中間的孩子:會感到被夾在中間,既沒有長子的權威,也沒有幼子的嬌寵,因而可能會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價值,但也容易感到被忽視和缺乏安全感。

幼子:通常是家庭中的「寶寶」,經常是被溺愛的那一個。

在阿德勒的觀點中,家庭里中間的孩子(通常是第二個孩子)最容易遭受情感上的忽視,既不像老大那樣獲得過父母獨享的關注,也不像最小的孩子那樣獲得了家裡額外的寵愛,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。

看來,兄弟姐妹中,老二是最「命苦」的。

在一次隨機採訪中,一位媽媽提到了她的觀點:

「我有三個孩子,老大非常優秀,在國外讀大學,是全家的驕傲。
對於家裡的老二,我們希望他更獨立一點,如果能照顧一下家裡的老幺,就更好了。
畢竟家裡最小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,有時候父母忙不過來,作為哥哥理應多幫襯一下。

從這段採訪中不難看出,老大已經到外地發展了,而老二則被家裡被寄予了厚望,希望他能幫父母照顧老幺。

但是,誰來照顧老二的感受呢?

對於「兄弟姐妹中,誰最命苦」這個問題,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,但是,心理學上的觀點和身邊的實例告訴了我們,老二往往是最慘的,可能90%的家庭里是這樣的。

排在中間的那個孩子,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,容易受到父母的忽視,既不像老大那樣獨享過父母的關注,也沒有像老幺那樣被疼愛,經常被要求要兩頭兼顧。

對此,你怎麼看呢。


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👉https://lihi3.cc/c5H8h

(95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x